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支撑
来源:火狐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2-09 11:42:19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城市化与产业化相伴而生。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最可靠的支撑和动力。成都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当前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国家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重要布局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都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从始至终坚持以习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稳中求进,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国家中心城市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辐射、集散功能。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实际上,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这8座城市,不仅仅在国内经济体量巨大,人口众多,经济地理位置显要,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突出,而且放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衡量,也很突出。以成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发展的“势”与“场”慢慢地加强,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在《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南京、杭州、青岛、大连、重庆、厦门、武汉、苏州、长沙、西安、沈阳等17座城市都进入了榜单。其中,在8座国家中心城市中,成都紧随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排名第四。在《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更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线城市的榜首。换言之,成都大都市区凝聚的人口和提供的产业支撑,以及广袤的成都平原腹地,不仅仅在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放眼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也是世界城市100强中的佼佼者。当然,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有很大关系。成都等8座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每一个都已超越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撑中国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行稳致远。从国家规划看,东西轴向沿长江经济带布局了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南北轴向布局了北京、天津、郑州、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好这些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补齐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总实力和服务带动功能,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逐步优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二是有利于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先行先试、整合优势,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改革压力转化为制度红利,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子,为全国提供示范和引领。三是有利于构筑内陆开放平台,纵深拓展国家开放总体格局。2016年新增加的成都、武汉和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都处于立体交通枢纽节点上,具备打造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的先天优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这些城市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开放领域,推动沿海与内陆开放联动,逐步优化全国开放总体格局。
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从始至终坚持以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引领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全方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强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强化支撑和承启作用,拓展发展新空间,开创发展新境界。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着眼于提升城市总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向全球聚合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开放型创新网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方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水平,加快实现城市综合功能的战略性跃升。必须着眼于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辐射带动国家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必须着眼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着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着眼于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产业技术链和物流链为纽带,合理地布局区域产业基地,全力发展城市功能全覆盖的中小城镇,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等多层级功能的城市集群,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强化产业支撑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定要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逐步的提升城市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地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快速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融合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教中心,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引进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强化人才教育培训、使用和引进机制建设,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新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积极构建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快速推进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对接全国、连通国际的综合物流枢纽;引进、培育国内外高端知名会展品牌,提升会展品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着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交通枢纽建设与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来的战略机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作出了全面部署。近日,又召开规模空前、万人参加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成都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要求建立起与西部经济中心相适应的产业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产业发展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在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上下功夫。企业强才能带来产业兴。夯实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核心在做强做优做大企业。这些年,成都“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企业创新创造能力持续迸发出来,入驻成都的500强企业已达278家,成为国家微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被《财富》杂志列入中国十大创业城市。落实产业大会精神,就是要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梯度培育,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积极推动企业梯队发展,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大力扶持“独角兽”明星企业。培育一批本土企业进入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壮大一批百亿企业,实现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在打造城市产业品牌上下功夫。品牌是城市的名片,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落实产业大会精神,就是要着力提高品牌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快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相支撑、相依存的“品质之都”现代产业品牌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本土品牌,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完善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品牌升级工程,瞄准支柱、优势产业,打造既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又代表城市形象的成都品牌。支持品牌产业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充分促进多层级、多门类品牌综合价值发挥,形成品牌叠加效益,慢慢地加强产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城市的根基在市场,有城无市是空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创新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十分重要。落实产业大会精神,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不叫不到”,减少对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干预和影响;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到“随叫随到”和“服务非常周到”,想企业之所想、谋企业之所盼,让企业和创业者感受得到政府的支持、服务的效率和监督的善意。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配置,支持优质资源向优先产业和优秀企业倾斜。认真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性、技巧性和可持续性。
在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上下功夫。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产物。人才是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的动力源泉。落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的策略,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在实施“蓉漂”计划吸引青年人才的同时,不停地改进革新人才教育培训制度,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都能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全力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时代风尚,努力让每一位成都人都以成都为人生福地、安居乐土,都在成都建功立业、成就梦想。
(熊若愚,中央党校报刊社要闻评论部主任,法学博士,编审。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